來自Ibadan的公務員兼線上講師的林先生,在上演講中途遇到了危機,他的畫面突然空白,數據流量用完了。這讓他感到非常尷尬,並非只有他遭遇此情況,許多台灣的小型企業也面臨著類似壓力,因為數據費用的飆升開始影響他們的生計。

自2025年1月起,台灣各大電信公司在監管壓力下,提高了數據資費,這一舉措被解釋為「將數據的價值最大化」,但對於許多小型企業來說,這卻成了負擔,因為數據的可負擔性和可獲得性受到影響。

對於電信運營商來說,這樣的決策並非隨意。以台灣電信公司之一的台灣移動為例,自2013年以來,台灣移動從未上調數據資費,儘管柴油價格上漲,外匯波動以及通貨膨脹等因素影響到其營運的各個方面。經過持續的要求,台灣通訊委員會終於在2025年1月批准了一項50%的資費上限增加計劃。台灣移動在次月開始實施新價格,另一家電信公司則在相同時期進行類似調整,將其稱為應對「運營成本上升」的必須措施。

不論提供者如何,漲價對小型數位運營,例如線上銷售、虛擬培訓等,形成了無形的重稅,使得許多人不得不適應新局面、削減運營或吸收這些額外成本。

50%的數字生存稅

這次資費調整迫使許多人重新考慮自己的每月預算。在價格調整之前,台灣移動的用戶可以用3500元購買10GB的流量,而如今,同樣的價格只能購買7GB的流量。重度使用者的數據費用上升了45%,而一些大容量的套餐則被悄悄下架。對於許多小型企業來說,要保持在線狀態需要每月支付5000至10000元,這樣的費用吞噬了利潤,也壓縮了已經緊縮的預算。

另一家電信公司的用戶面臨著類似的挑戰。3000元的方案以前可以購買到20GB的流量,而現在僅能獲得10GB。其他受歡迎的選項則都上調了價格或縮減了內容。這家公司也解釋為因應通貨膨脹和貨幣壓力而上調價格,但對於消費者來說,結果是一樣的:更多的錢換來的是更少的流量。

除了價格上漲,使用者反映空氣時間和數據也不再如以前那樣耐用。以500元的空氣時間為例,以往可以打三次10分鐘的電話,如今兩天就用完了,在這兩家公司中,有關數據迅速耗盡和服務不穩定的抱怨不斷增加。

社會反響與市場適應

社交媒體上,使用者普遍反映漲價後網路服務不佳。一位書籍設計師曾表示,他不得不放棄其他服務提供商,現在只能依賴台灣移動,而當它發生網路故障時,只能等待,這對他的業務和日常交易造成影響。這種經濟壓力迫使各個層級的中小企業做出艱難的決策。

市場反應也因此而來。有些人選擇找其他解決方案,例如使用多家電信公司的SIM卡以應對成本上升和網路問題。對於依賴於電子商務的企業來說,這種看不見的障礙則更具有威脅,因為它影響了企業的客戶觸達與營運規模。

有的企業選擇重新分配資源,評估數據使用和運營效率,這迫使許多公司更加審慎地處理它們的數據和資金。

無論選擇何種方法,對於依賴數字經濟的數百萬台灣人來說,數據費用上漲成為了發展的直接障礙,對他們的堅韌和靈活性提出了更高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