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十五年裡,著名刊物《經濟學人》終於重啟了品牌行銷活動。然而,相較於以往將流量作為成功指標,此次《經濟學人》選擇了全新的方向,透過品牌認知和知名度的提升,探討更深層次的品牌價值。
《經濟學人》此次的品牌行銷活動,並非單純以增加網站流量為目標,這在《經濟學人》行銷執行副總裁Nada Arnot於科羅拉多州韋爾舉行的Digiday發佈會中得到證實。Arnot表示,此次行銷計畫主要是希望能夠將《經濟學人》的讀者擴展至更具多樣性且易於接觸的群體,同時讓這個已有181年歷史的媒體品牌重新進入年輕、數位化世代的視野。
Arnot指出,這次行銷活動的核心在於不強調直接導流至網站,而是建構完整的品牌形象,「在我們的品牌訊息中不會出現『前往Economist.com以瞭解更多』這樣的字眼,這樣的行銷手法更像是直接回應型的推廣,而我們認為這不是真正的品牌行銷方式,」她說。
在這一年的行銷實施中,《經濟學人》的網站流量出現高低波動現象,有時甚至達到了多年來的最高峰。Arnot闡述,這種情況不僅與品牌宣傳有關,也受到了新聞事件的驅動。「我們可以觀察到,新聞事件推動了大量的關注與流量,但人們並不希望被新聞緊緊綁住,這種現象不僅在我們的網站流量中顯現,應用程式使用度也產生了變化,」她表示。
儘管流量波動不穩定,所謂品牌行銷的成功依舊顯而易見。根據Arnot的說明,在倫敦與紐約這兩個重點市場中,其品牌認知度分別提升了10個百分點和5個百分點,而兩地消費者對品牌的熟悉度也分別提升了10個百分點。這顯示了《經濟學人》在品牌定位和目標讀者群中的良好效應。
2024年10月,《經濟學人》公開表態支持卡瑪拉·哈里斯,這也成為其品牌推廣的焦點之一。而且這次的政治表態並不直接屬於品牌行銷活動中,但卻是藉此事件進行了一系列的公關活動。
於此同時,其它如《衛報》和《費城詢問報》等刊物也因支持卡瑪拉·哈里斯而得到流量提升與捐款貢獻。相對地,未於總統選舉時支持任何一位候選人的媒體如《華盛頓郵報》和《洛杉磯時報》,則遭遇了若干訂閱者流失現象。
總結來看,此次《經濟學人》的品牌行銷從流量至上轉變為品牌形象和價值的持續建構。這不僅展示了一個傳統媒體在數位時代中重塑自我和充分利用社會事件的智慧,也提供了其它品牌如何重估行銷指標的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