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放下緊繃的神情,解除武裝!否則會有麻煩的。"

— 引自《虛度歲月》

最近,我開始練習讓自己的語氣更加柔和,變得更加親切。

非語言溝通的重要性

我們在與他人面對面進行交流時,絕大多數資訊的傳達並非透過言語的內容,而是非語言的方式傳遞。研究顯示,表情、肢體動作等視覺因素佔溝通的55%,聲音和音調的聽覺因素佔38%,而語言內容本身只佔7%的重要性。不少人對於溝通過程中的語氣和態度特別敏感,我自己也屬於這一類人。

對於非語言元素的敏感常常會讓人疲憊,因為需要對這些文字以外的資訊進行各種內心解讀和應對。同樣一句話,基於不同的語境和語氣,我們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理解。例如,簡單一句「是,我知道了」,有時體現了完全贊同的認可,但有時卻顯得敷衍與不耐煩。

技術對溝通的影響

現今,很多消費行為是透過自助服務機完成的,而工作交流也往往透過文字訊息進行。這種溝通方式可以減少情感負擔和解讀的困擾,因為它們排除掉了容易引發誤解的非語言部分。你可曾聽過顧客對自助服務機“為難”服務人員的故事?或者我們又如何能從簡訊中解讀出對方的表情或眼神呢?

儘管現今大多數對話仍然需要面對面或電話進行,但隨着技術發展,未來很可能會由人工智慧或文字取代。然而,當這種時代來臨,我們卻會開始懷念那真實的人聲、櫃檯對面親切的微笑,以及那些展現人性特徵的小細節。

珍惜每次人與人的交流

因此,我決定要珍視每一次的交流,無論對方是誰,都不讓對方因為與我的交流而感到多餘的壓力。既然我對他人的態度敏感,那也需要記住,對方可能對我的態度也同樣敏感。努力讓自己用更溫柔、親切的語氣與人交流,讓對方感到愉快。即便親切的美德在未來或許不再被需要,至少現在還能無償地带给他人一些愉快和感動。

結論

與他人面對面的相遇與交流,正逐漸變得難得且珍貴。作為人類,讓我們對他人表現更多的友善和親切。